10月30日下午,由深圳市政協主辦的2020年第六場委員議事廳在市政協禮堂舉行,圍繞“垃圾分類的靈魂追問”的主題,委員、專家和職能部門負責人就垃圾分類工作的難點進行了討論。
深圳市政協主席林潔、副主席陳倩雯出席活動。
深圳市政協委員、羅湖區政協副主席莊義婷分享了自家經歷。她家小區自2018年就開始了垃圾分類,小區有垃圾分類宣傳員,宣傳員給每家都發了垃圾袋,上面還有二維碼。有一天,垃圾分類宣傳員上門問:“你們家垃圾分類最近得分下降了,想了解一下是怎么回事。”原來,是她家的廚余垃圾里混入了垃圾袋和紙巾,導致得分下降。小區垃圾分類宣傳員入戶,給住戶做好服務和耐心講解,讓小區居民產生了“做不好垃圾分類還很不好意思”的心理。
深圳市政協常委、深圳市潔亞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小萍介紹,按照《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承接垃圾分類的企業要安排督導員在早晚高峰期引導居民垃圾分類投放,深圳目前有1.1萬多名督導員。
“這是什么垃圾?”把垃圾正確分類,成了每日必修課。活動主持人現場“開考”:大骨頭、過期的口紅、蝦蟹殼、用過的口罩,分別屬于什么垃圾?
特邀嘉賓、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環境與能源學院副院長徐期勇公布了正確答案。
大骨頭屬于其他垃圾,雖然在廚房產生的,但無法被機器絞碎,廚余垃圾系統無法處理,因此屬于其他垃圾。化妝品中少數屬于有害垃圾,過期口紅是涂在嘴巴上的東西,可以歸到其他垃圾。蝦蟹殼可通過系統降解,屬于廚余垃圾。過期口罩有爭議,疫情減緩后健康人群可以投到其他垃圾,在醫院把它放在醫療垃圾。
深圳市政協委員、深職院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王雪提供了一個“小妙招”:豬能吃的放到廚余垃圾,豬吃不了的就要放在其他垃圾。
前幾天,“深圳麥當勞對一次性餐具收費”上了熱搜,微博點擊量破億。與之相關的背景是,9月1日起《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施行,規定“餐飲企業不得免費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餐具”。
不過王雪委員指出了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點外賣的時候默認免費給你提供一次性餐具,如果你不需要它提供,還要專門點擊一個鍵才能實現。“就算點了不要餐具,仍然給你送來一大堆餐具。”
“每天倒垃圾,還需要把垃圾袋破開,這樣的感受不太美好。”市政協委員、深圳市住建局政策咨詢委員會秘書長陳藹貧說。
“我們家分3個垃圾桶:廚余、塑料、紙張,每次倒了后用洗潔精清洗桶。”朱小萍委員分享自家經驗時說,如果深圳市民每家每戶每天用掉3個垃圾袋,長年累月用量也是非常驚人的,“不要用垃圾袋裝了,給每家發放一個小桶,直接提著小桶去倒,這樣可以減少二次污染。”(記者 彭琰)